四川马边:做强茶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6-04-28    热度:

 

“送茶,要送竹叶青;喝茶,要喝马边茶。”这无疑是马边茶的一张明片。记者日前从四川马边县相关部门获悉,近年来,马边县紧紧围绕“林、茶、畜”富民的总体思路,狠抓茶产业发展,不断强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打造茶叶产业,扩大基地面积,提升产量产能,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质量监管,打造区域品牌,有力提升了马边的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增强马边绿茶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茶叶生产与市场有效衔接,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目前,马边已跃居“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和“全国重点产茶县”榜单。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小凉山腹地,小凉山麓从最低海拔448米到最高海拔4042米,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温度气候,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生态环境,更是孕育了茶叶丰富的营养物质,保证了马边绿茶的优良品质。常年浸润在云雾雨露中的马边绿茶被冠以“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称号,享誉川内外。
  温润和旭的四月天,正值春茶采摘的丰产期。马边县劳动乡柏林村的林间山头,树木抽新吐绿、花草争奇斗艳,山间茶园绿林间到处可见采茶人忙碌的身影。马边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黄宝贵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春茶正处于盛产期,根据多年种茶经验来看,今年气温适宜,雨水充沛,都很有利于茶叶生长,马边春茶产量预计较去年会增加。”
  入春以来就不断忙碌着的不仅仅是采茶人,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山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贤波每天也在指导制作名优茶,和茶商谈价,现金收购鲜叶,了解电商订单……大学毕业不久就下海做茶叶生意近20年的他毅然离开大城市返乡创业,投资200余万元将制茶厂建在茶园边,聘请技术人员研制高山红茶、高山黑茶和高山绿茶等产品,并连续申报注册20个茶叶系列商标。李贤波建茶叶加工厂后,定期对当地茶农开展茶树栽和田间培管理知识培训,帮助茶农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茶叶病虫害,对茶农的鲜叶实行保底收购。当地近千名贫困村民依靠高山茶叶公司,在家门口经营茶叶,年人均收入就达3500元。其中,30余名茶农年均收入超3万元。5年来,他用实际行动带动了一方乡邻脱贫致富。
  家住马边县劳动乡柏林村的邓成贵,早年以“自作自销+贩卖”的方式,收购本乡和大竹堡等地鲜茶叶制作手工茶和收购贩卖小作坊干茶。早年制作手工茶时,因缺乏制茶技术和设备,制茶过程复杂,不得不凭借鼻子和手感来衡量制茶锅温是否适宜。在制茶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损失最大的一次亏损了8000多元。茶生意也并没有给邓成贵带来可观的收益,导致中途停产外出务工。在外辗转数年,邓成贵毅然决定返乡继续做茶叶,盘活柏林村的茶园,努力让茶树成为村民的致富树。
  十多年过去了,邓成贵成立了马边柏林村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以保护性价格定点收购茶农鲜茶叶的方式入股。起初,合作社成员只有68户,现已扩大到200多户。随着茶叶销售地区的扩大,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邓成贵先后共计投资80万元引进先进的制茶技术设备,同时,还聘请专门的制茶工作人员坚持部分手工制茶与机械制茶同步进行。近年来,马边柏林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在茶产业的发展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做好优质绿茶的同时,积极开发研制各类茶产品,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走出一条致富路。
  据了解,马边绿茶继入选《2013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后,在2015年又成功入选《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进一步提高了马边绿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更加坚定了马边县做大做强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深化了“马边绿茶+企业品牌”双商标战略,做大“马边绿茶”区域品牌又培育了县内知名企业品牌。2016年马边县投产茶园18.3万亩,初投产茶园5.3万亩,截止4月7日,全县鲜叶总产量9278吨,鲜叶总产值38428万元,农民人均鲜叶收入2195元。全县干茶总产量2052吨,干茶总产值达49605万元。鲜叶产量和干茶产量分别较2015年同期增长7.6%和7.4%,鲜叶产值和干茶产值分别较2015年同期增长7.4%和7.3%,农民人均鲜叶收入较2015年同期增长7.4%。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农工委书记张叶告诉记者,马边茶叶芽头实、汤色亮、香味浓、口感醇、耐冲泡,色香味俱全,深受广大茶商和茶客的青睐,在川内外都享有盛名,马边茶产业文章大有可为。
  同时,张叶还告诉记者,以森林茶业为首的8家马边茶叶企业将组团参加本届茶博会,马边绿茶产品展馆面积达420㎡。马边县还针对本届茶博会推出了袁家溪生态茶园休闲旅游线路(民建镇森林雪茶叶加工厂—建设乡—苏坝乡—袁家溪乡生态观光茶园)及周家沟有机茶园休闲旅游线路(民建镇—劳动乡—石梁乡周家沟有机茶园以及制茶厂)。一杯青茗传千年,株株茶树使茶民增收致富。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今天,茶叶产业成为许许多多马边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马边绿茶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