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名枞(一)

发布时间:2008-12-31    热度:

  武夷山是奇秀甲于东南的世界自然、文化的双遗产地,属丹霞地貌,这里碧水丹山,有36奇峰、99怪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带,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美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保护圈。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茶农利用岩凹、石隙,沿岩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武夷名枞除为大众熟知的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红袍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武夷山有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神农氏年代,到唐宋时武夷茶则盛极一时。不过,那时的茶主要是称为“龙凤团茶”的蒸青饼茶。而作为半发酵乌龙茶的散形条索状岩茶,直到明末才出现,于清代流行天下。至于大红袍之名,正式出现的时间是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证据就是九龙窠的摩崖石刻:“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吴是民国初崇安县长。将题字搬上摩崖的,是天心寺僧人。据武夷山老茶人们说,大红袍的前名是“奇丹”。这种长着紫红芽叶的岩茶,虽然很稀少,但绝不只九龙窠一处。民国时《蒋叔南游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九龙窠,天游岩、珠帘洞等处也有。不过,产量极少,不过一、两斤。因此价格昂贵。岩茶专家姚月明回忆,当代茶圣吴觉农四十年代初在武夷山进行茶种调查时,也曾在北斗岩发现过大红袍。奇丹之所以改名大红袍,据说是当年吴石仙游览天心寺时,僧人以茶招待。吴石仙品赏之后,大加赞叹。于是,主持便带他去九龙窠看茶树。时值黄昏,夕阳如血,丹岩如火,映衬的茶树红光闪闪,如同披了一件红袍。所以,当吴石仙问起茶名时,主持便脱口而出:大红袍
       
  至于大红袍茶树真本产于何地,则众说不一。据蒋希召《蒋叔南游记》:“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岩)不满一斤,天游(岩)亦十数两耳。”认为天心、天游二岩皆产。又有九龙窠1927年刻石命名亦为“大红袍”,据说系寺僧怕游人乱采真本而于较难攀登之半崖岩壁上为之。至于真本究在何处,则有三说。一说在北斗峰(此系40年代初,时中央茶叶研究所于北斗峰采集而得,因有“正、副”本之别,故命名为“北斗一号”、“北斗二号”代之。);一说在火焰峰(为陈书省老茶师从内在品质角度上肯定);一说在九龙窠(即现今石刻处。据林馥泉50年前调查称:“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红袍真本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依岩壁涓涓而下,树干满生苔藓,树及衰老。树高135公分,……,叶深绿色,光滑发亮,近似水仙叶形,全叶呈长圆形,幼叶呈紫红色,嫩叶生有短绒毛。”),而天游之说早已消失。五十年代初,在对武夷名枞的研究中,看到三处大红袍茶树,并有样本(文革中遗失),三地茶树特征各不相同。60年代初再查时发现,北斗、火焰之树已衰败,近于死亡,仅勉强剪得数穗扦插,各活一株,九龙窠亦活一株。将此三样之苗植于一穴,随树龄增加,原不同之特征渐趋一致,故疑其原系一株,分植三地,由于地理环境和小气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异,在相同地理气候条件下又逐渐恢复其共性。

  北斗一号

  姚月明对大红袍的培育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1953年至1955年,姚月明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老茶叶专家在武夷山进行武夷名枞调查。这期间,姚月明从大红袍母本上剪了几根长穗,扦插在实验场办公室后面,并且已经存活两棵。1958年这里建机场,这两棵珍贵茶苗不幸被拔除。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迫离开茶叶实验室,下放到茶场农业区内种水稻。但姚月明仍偷偷利用业余时间培育大红袍,前前后后曾三次上北斗峰剪大红袍苗穗,培育出来后沿用吴觉农先生当初的命名“北斗一号”。
    
  80年代后期福建省外贸公司把姚月明先生的“北斗一号”成品茶定名为“外销大红袍”,每斤价格580元,而内销大红袍定价为380元/斤,当时肉桂武夷岩茶后起之秀,肉桂茶苗非常抢手,每株肉桂茶苗0.03元,而北斗一号茶苗每株0.3元。
    
  另外的说法:学名:C.sinensis cv.Beidou,曾名北斗1号。武夷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北斗峰,已有60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有较大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特征: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或稍下垂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平或微隆起,叶缘平或微波,叶尖骤尖或圆尖,叶齿较钝深密,叶质较厚软。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8cm,花瓣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特性: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每667平方米产乌龙茶200k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3%、茶多酚32.3%、咖啡碱3.8%。制乌龙茶,品质优异,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鲜爽,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品评北斗

  北斗尽管已经成为一个一般性的名枞品种,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不自觉的把它与大红袍相联系,甚至直接认为它就是大红袍的一个品系,这也使得北斗有着不菲的身价。本次选取的是一泡2007年的传统工艺北斗,用盖碗冲泡。

  盖碗冲泡:

  用 具: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投茶量:5克。

  水:纯净水。

第一泡:

  水 温:沸水。

  方 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1分30秒。

  品 评:汤色橙黄亮,滋味醇厚浓郁,颗粒感强,棕叶加花香。

第二泡:

  水 温:沸水。

  方 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2分。

      品 评:滋味醇厚,刺激较强,苦,花香明显。

第三泡:

      水 温:沸水。

      方 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2分30秒。

      品评:醇厚,苦微涩,花香。

第四泡:

      水 温:沸水。

      方 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3分。

      品 评:基本同上,汤色转淡,滋味略有下降。

第五泡:

      水 温:沸水。

      方 法:直接向盖碗中间注水。

      浸泡时间:5分。

      品 评:基本同上。

  这泡北斗香气突出,刺激感较强,苦味明显,而传言中的与大红袍有否亲缘关系则无法判断。

  白鸡冠

  白鸡冠是武夷山四大名枞之一。白鸡冠茶树叶色淡绿,绿中带白,特别是幼叶薄软如棉,色浅绿微黄,叶面开展欠光泽,春梢顶芽微弯,茸显露似鸡冠,与绿色老叶形成明显的双色层,那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故名白鸡冠。其成品茶叶色也与一般的武夷岩茶有明显不同,为浅黄褐色,不象其它岩茶为深绿褐色,汤色橙黄明亮,入口齿颊留香,神清目朗,其功若神。白鸡冠单位产量不高而且种植的面积少,所以白鸡冠更显珍贵。
      
  白鸡冠之名的传闻早于大红袍。相传明代某知府携眷过武夷,下榻武夷宫,其子忽染恶疾,腹胀如牛,医药罔效,后得白鸡冠茶,啜饮而愈,遂奏于帝并献茶焉。帝尝之大悦,敕寺僧守株,年赐银百两,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进,遂充御茶,至清亦然。
      
  白鸡冠茶树母株所在地亦有三种传说:一说在止止庵白蛇洞口;一说在武夷宫后文公祠内;一说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中。长期以来认为后者为白鸡冠茶树母株,近年文公祠后山白鸡冠出现后才有不同看法。如按传说,则文公祠后山的白鸡冠为真树者更为可信,但多数认为慧苑者为真。
      
  白鸡冠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武夷山有位茶农,一日,他的岳父做生日,他就抱着家里的一只大公鸡去祝寿。一路上,太阳火辣辣的,他被炙烤得受不了啦。走到慧苑岩附近,便把公鸡放在一棵树下,自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拿下斗笠噼叭噼叭地扇起风来。还没一袋烟工夫,忽地听到公鸡“喔”地一声惨叫。他赶忙跑过去看,一条拇指粗的青蛇从他脚边一擦而过,差点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再看大公鸡,脑袋耷拉着,殷红的血从公鸡的冠上往下流一滴一滴正落在旁边的一棵茶树根上。那茶农气得两眼冒火,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他只好在茶树下扒了个坑将大公鸡埋了,垂头丧气空着手去岳父家祝寿。也不怎的,慧苑岩附近的这棵茶树打那以后,长势特别旺盛,一股劲地往上窜,枝繁叶茂,比周围的茶树高一截。那满树的叶子也一天天地由墨绿变成淡绿,由淡绿变成淡白,几丈外就能闻到它那股浓郁浓郁的清香。制成的茶叶,颜色也与众不同,别的茶叶色带褐色,它却是在米黄中呈现出乳白色;泡出来的茶水晶亮晶亮的,还没到嘴边就清香扑鼻;啜一口,更觉清凉甘美,连那茶杆嚼起来也有一股香甜味,据说喝了还能治病。这茶树就是武夷名枞“白鸡冠”。

  品评白鸡冠

  白鸡冠可以说是武夷岩茶中的一个异类,茶树和干茶都非常容易辨认,而且白鸡冠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单产也不高,导致武夷山总产量很低。本次选取的是2008年的一泡轻火白鸡冠,用盖碗冲泡。

盖碗冲泡:

       用 具: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投茶量:5克。

       水:纯净水。

第一泡:

      水 温:沸水。

      方 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1分30秒。

      品 评:汤色黄亮,滋味清醇,甘、甜香。

第二泡:

      水 温:沸水。

      方 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2分。

      品 评:滋味醇厚,甘滑,微苦,花香。

第三泡:

      水 温:沸水。

      方 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2分30秒。

      品 评:滋味醇厚,甘滑,微涩,花香。

第四泡:

      水 温:沸水。

      方 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3分

      品 评:基本同上,滋味略有下降。

第五泡:

      水 温:沸水。

      方 法:直接向盖碗中间注水。

      浸泡时间:5分。

      品 评:滋味醇滑,香甜。

  这泡白鸡冠醇厚甘滑,甘甜花香,基本没有刺激感,难得的是自始至终始终保持,是一泡极为优秀的女士茶。